沒有觀察力就沒有溝通「利」

圖片來源:Pixabay

在學習如何做有效溝通之前,需要先建立一個最重要的觀念,那就是:身體和心理是相互牽連影響的,換言之,心理狀態會影響身體狀態,而身體狀態也會影響心理狀態。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身體,如果不小心被嚇到,你會覺得口乾舌燥,然後血液會湧至大腿,為了逃跑而預做準備。雖然有時反應非常微小,但那些反應一直都在。這意味著,只要能觀察到某人身上發生的生理反應,就能獲知對方有何感受與情緒,也能推斷出他的想法。

正如一個高明的醫生,需要先辯證,才能論治。一個高明的溝通者,也需要先能觀人入微,才能對症下藥,因應對方的狀態來有效調整自己的應對模式,以進行有效的溝通。

所以說,觀察力正是建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彷間有很多讀心術的書就是從這種心理會影響生理的角度出發,教導讀者如何從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反過來判讀對方處於何種情緒與狀態。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種技術有探人隱私之嫌而嗤之以鼻,坦白說,我們並不排除會有這樣想的人存在,但這通常只是種誤解。

事實上,每個人都可能有類似的體驗,當有人在跟你聊天或為你諮詢的時候,除了你說出口的言語以外,也能洞察出你未說出口的感受或需求的話,通常你會覺得眼前這個人真的很關心我,也很了解我,而感到很窩心,同時也能放心的繼續聊更多關於自己的事,或者安心的把問題託付給對方來處理。

很難想像會有人因為你如此的了解他,而在相談融洽的氣氛中突然大聲責問你是不是學過讀心術吧。

江湖應該不至於如此之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