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直覺╴從華盛頓大衛羅森堡案談認知偏誤

圖片來源:Pxhere

在2006年的一月二十六日,華盛頓特區的清晨。一個中年男子被發現倒在一個高級住宅區的人行道上。附近的鄰居在早上九點二十分時發現這名面部朝下、倒地不醒且無法起身的神秘男子,當鄰居試圖叫醒這名男子時,男子只能發出意義不明的嘟噥聲音。鄰居隨即打電話叫了救護車。根據事後鄰居的形容,這名男子衣著整齊,而且看似屬於神秘男子的高級耳機、手錶與婚戒都仍在這名男子身上。

 

不久之後,救護車到達現場,並把這名身上有著嘔吐物的氣味的男子帶往醫院。「可能是酒醉吧?」,現場的醫護人員與打電話的民眾如此說道。

 

這不令人意外,大部分的緊急救護任務往往最後救助的對象傷勢並不嚴重,醫護人員已經處理過不知道多少起飲酒過度送醫的案例。華盛頓特區的醫院總是特別忙碌,所以當早上有著嘔吐物氣味。據稱是酒醉過度的男子被送進急診室時,並沒有人特別注意。

 

他們幫這名身分不明的男子做了簡單的清洗,並幫他安置了一個床位。數個小時後,一名醫護人員發現這名男子的呼吸聲有異;他的呼吸聲變得有氣音,而這往往只出現在有呼吸困難或者腦部創傷的病患身上。當醫護人員重新檢視這名男子時,發現他的瞳孔已經放大,並且在側邊腦部有著傷口,於是緊急的將這名男子送進手術房,兩天後這名男子死去。

 

兩名青少年於事發幾天被發現使用該名男子—大衛‧羅森堡的信用卡加油,這起事件才爆發開來。這名男子的身分其實是前紐約時報編輯:大衛‧羅森堡(David. Rosenbaum),一名資深的記者,當許多政界名人與大佬都出現在該名男子的喪禮上,新聞也做了相關報導,兩名嫌犯才表示是他們在新聞上看到大衛‧羅森堡的死訊,覺得自責才來自首,原來大衛‧羅森堡是在返家的途中遭到他們攻擊頭部並且搶劫,他因此嘔吐並且倒地不起。

 

大衛‧羅森堡的家屬在喪禮後提告華盛頓政府,他們想要知道,為何整起事件中經歷了近24個小時,大衛‧羅森堡都沒有得到他應該有的治療?在強納森●海德特的作品《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中,他提出了幾個可能:

 

1.氣味:人類對氣味十分敏感,心理學實驗很早就發現我們所接受的氣味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在難聞的氣味下,人類會做出更為批判性的道德與價值判斷,也會減少同理心。我們可以合理推斷,當醫護人員到達現場時,面對一名身上有嘔吐物的患者,醫護人員會比平常更著急的下判斷,也更不願意細細的檢查該名患者身上的傷口。

 

2.案件發生在高級社區:當一個昏迷不醒的人倒在搶劫案時常發生的社區時,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聯想到這個人與案件的可能有著關聯性。但該起案件的發生地點在治安良好的社區,在整年中都只有個位數的犯罪案件數。因此,當一個人倒地不起時,醫護人員並沒有把這起事件與強劫連結在一起。我們對不同的階級都有著難以撼動的刻板印象,影響著我們的直覺與判斷。

 

3.通報系統的錨定效應偏誤:當一個好心的鄰居打電話給緊急救護人員的時候,一個不經意的判斷「我猜他可能喝醉了……」,導致後來的緊急救護人員與警察做的判斷就偏向「這是否是一個酒醉的人?」,而我們認知模式並不是公正的,我們傾向看往現有的資料,並且把現有的資料連結起來,於是當越來越多符合「酒醉的人」的資料出現時,我們便停止去探問更深入的原因,而是安心的下了「應該是酒醉吧」的判斷。

 

201902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