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間,念念甚遠。
- 詳細內容
- 發佈:2019-02-10
- 點擊數:1026
- 作者:蘇奕全律師
圖片來源:Pxhere
近來知悉自己的一位鄰居,高壽、健談、風趣與親切的老婆婆在睡夢中辭世,理論上死亡是令人恐懼害怕、忌諱避談與傷心痛苦的事情,只是在自己一些經驗與歷練的反覆淬鍊下,我似乎沒有像一般人看待的面向,甚至是在我這個相對年輕的年紀中,體悟了很多超齡的想法。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錄自莊子,德充符。
在這個以變化為基礎的世界裡,生死的鐵律應該是少數不會變動的原理原則,只是人很奇怪,對這樣的現象往往視而不見,尤其都誤以為自己的存在會永垂不朽,甚至都會以為這種事情離自己很遠而不用考慮,可是意外、疾病或是壽命都不太會有規律、跡兆或是提醒,而多半是說來就來。
所以通常所能做的就是,把活著的時候,想做的事情列出清單然後趕快完成,把想說的話趕快對想說的人說,至於其他的事情如果行有餘力的話,再儘快、謹慎與緊密的規劃然後完成,這樣才會是因應的具體方法,只是弔詭的事真的實行的人相當少,而且還會被認為是異類。
環顧人類歷史,深邃、奧妙與令人回味的思想,不外都帶有生命的元素,而且不可諱言的是通常都有死亡的點綴,只是很多曾經獨特的靈魂不因為洞悉自己有使用年限而自暴自棄,相反的更激發出迥然不同的觀點,提醒與曉諭大家,生命的可愛、可貴、可歌可泣,而不單單只有可悲、可憐與可惡。
也因此我們也可以知道,人生不只正面與負面,只有不夠全面,不是只有樂觀與悲觀,單純就是不夠宏觀,不是只有自己如此,而是大家都如此,從而我們才會有貼近事實的同理心,而不是婦人之仁,才能在智慧的基礎上相愛相處,而不會因為自私自利而相怨相殺。